無論傷者身在何處,救援人員15分鐘內即可到達。德國人做到了。
  當突發事故發生致使人員出現傷亡時,如何跑贏死神、搶救生命成為最為重要的事情。這也成為地方政府提升地區居民安全感和幸福程度的重要課題。作為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緊急救援體系的德國,已經實現了救援網絡的全境覆蓋,急救人員可以在接到求救後的15分鐘內抵達現場,並開展先進的現場急救。
  在德國45年的急救體系建設中,民間組織比約恩·斯泰格爾基金會(下麵簡稱“基金會”)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參與者。近日,基金會主席皮埃爾-恩里克·斯泰格爾(簡稱皮埃爾-恩里克)與我省及揭陽市達成共識,將在揭陽試點引入德國的急救體系。
  ●南方日報記者 戎飛騰 胡念飛 實習生 容梓姍
  男童之死激活急救革命
  基金會的名稱來源於45年前逝世的一個小男孩。1969年5月3日,男孩比約恩·斯泰格爾(註:基金會現任主席皮埃爾-恩里克的哥哥)在9歲生日前從游泳池回家的路上被汽車撞倒。事故發生之後,救護車於大約一小時之後趕到現場,然而此時男孩已經死亡。
  兒子的去世讓斯泰格爾夫婦悲痛不已——如果救護車能到得更早一點,也許就能救回比約恩的生命。但1969年的德國既沒有緊急救護相關的法律規定,也沒有相應的急救指揮中心。
  “1小時的等待時間對於生命而言太過漫長,我的父母立志於改變這樣一種狀況。” 皮埃爾-恩里克告訴南方日報記者,1979年7月7日,斯泰格爾夫婦和另外幾名朋友成立了一個致力於發起德國急救事業創立的公益組織,命名為比約恩·斯泰格爾基金會。
  在斯泰格爾夫婦的多方呼籲和媒體的關註下,德國決定建立起完善的救護救援體系,組建了接聽緊急呼救電話的指揮中心以及協調各種救護工具的專門機構。
  圍繞這“與死神賽跑”的15分鐘,以比約恩·斯泰格爾基金會為代表的民間力量與德國聯邦政府一起開始了一場從流程到設備、再到理念的改造。
  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緊急救援體系中90%核心的救援技術都來自基金會倡導、研發以及和合作伙伴共同研發,這一體系更被帶往了全世界。基金會所倡導的“112”統一呼救號碼,也被廣泛使用而成為國際慣例。
  現場救護比送醫院重要
  基金會先後啟動了緊急情況通信和救護車輛改裝等項目,為德國47000公里長的公路裝備了專門的緊急呼救電話亭,並開發出配備有全套醫療設備的救護車。隨後,急救醫生車、快速救援車、重症監護救護車、嬰兒急救醫生車乃至救援直升機等改良設備相繼被引入急救體系當中。
  基金會還於1996年開發出了新的“EOS”指揮中心策略。救援直升機、救護飛機、救護車等可以通過衛星進行數據交換,同時將諸如位置、救護狀態等數據傳輸到指揮中心。
  智能化後的救護指揮中心,可以在接聽緊急救護電話的過程中,就由系統後臺全自動地判斷向緊急情況地點派遣何種急救工具以及多少救護人員,並根據實時掌握的救護工具狀態調配派遣。
  基金會通過對救援車輛、直升機進行改進,針對不同用途配備不同的設備和專業醫護人員,產生了上述多種類擁有現場救護能力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過智能化的指揮系統,在需要送醫的患者被送到醫院之前,和指揮中心相連的醫院已經可以收到救護車傳回的相關醫療數據,在抵達之前,醫院就開始實施和救護患者相關的各種措施。通過這種系統解決方案,醫療的後期成本也大大縮減。皮埃爾—恩里克強調。
  揭陽成為合作城市
  比約恩·斯泰格爾基金會所倡導建設的緊急救護體系按照通用標準,每150萬人配備一部救援直升機,每兩萬到兩萬五千人配一輛救護車,每10萬人有一輛救援醫生車。這一切需要不菲的投入。在皮埃爾—恩里克看來,中國過去30多年間的經濟騰飛,為緊急救護體系真正進入中國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自2012年以來,基金會在德國聯邦政府的引導下,重新著手於與中國合作設計並建立一個全局性的公共應急救援建設方案。而這一合作的首個試點城市最終落在了廣東揭陽。4月30日下午,廣東省政府應急辦及揭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與皮埃爾-恩里克舉行會談並達成共識,將在揭陽共建現代應急救援體系示範區。
  1969年橫亘在斯泰格爾夫婦面前的,是他們的超前意識無法立即被政府和社會廣泛認同所帶來的阻力,許多人認為巨額的花費投入到這樣一個無法直接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的領域中沒有必要。如今在中國建立一套完備的急救體系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在基金會提供的合作方案雛形中,救援直升機等設備的採購僅是最基礎的部分,空中救護中心、主急救站、技術救護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人員培訓等環節,將產生超出救護設備本身數十倍的費用。
  “我們的理念是通過建立一套體系所能為社會生產帶來的效率提升,而絕不僅僅是買一架直升機、完成一個面子工程那麼簡單。”皮埃爾-恩里克表示。
  建設高效救護“中國標準”
  皮埃爾—恩里克一行在揭陽實地考察時,他感到了驚喜與壓力並存:揭陽在公共應急救援方面的硬件建設和管理水平上均有一定基礎,雖然各部分仍未形成密切協調的閉合系統,但將可以在新系統當中起到基礎性或補充性的作用。而他的壓力在於中國的城市規模龐大,揭陽人口規模也要比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大出將近一倍,面積更有6個柏林那麼大。
  這意味著,實現像德國一樣覆蓋全境的15分鐘可達救援體系,難度及投入也許會更大。
  揭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的目標是將揭陽建設成為中國首個擁有系統性應急救援體系的城市,一邊實踐一邊完善,希望最終可以推廣至全省乃至全國,成為國家統一標準。
  皮埃爾—恩里克堅信,雖然從短期看緊急救護體系建設所需的費用巨大,但是這方面的投入將帶來中長期衛生事業開支的縮減,更將從社會生產效率、社會心理穩定、地區國際形象等方面,為一個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對話
  緊急救護並非光砸錢不產出
  南方日報:像揭陽這樣規模的城市如果運行這套體系,是否有對應的先例可以參照?
  皮埃爾—恩里克:德國最大城市柏林的人口也才340萬(註:揭陽的人口數超過600萬),因此我們無法簡單地進行對比。但是我們可以對比一些關鍵的地方。德國早在1890年就引入了社保體系,醫療保險能保證這個救援體系運轉,因此不需要更多的投入來運行。
  我們不希望任何人在需要救助的時候,卻因為沒有錢而不去尋求救助。不管被救助的人什麼身份和地位,都應能夠毫無顧忌地求助。然後我們也能夠毫無顧忌地根據緊急情況進行救助,那才是我們的宗旨原則。
  南方日報:您提到緊急救護工作的經濟效益,那麼經濟效益該從何談起?
  皮埃爾—恩里克:經濟效益是一個宏觀的提法。從國民經濟來講,每失去一個處於工作年齡的人,或者每一個由於沒有及時救護而喪失工作能力的受傷者,都是社會生產力的損失。一套先進的緊急救護體系,就在於讓傷員得到最快速而最恰當的治療,減少傷病耽誤工作的時間。在德國,我們有過一項研究統計,結論是大約每投入1歐元,整個社會將可以收回3歐元左右的經濟回報。
  從地區社會和諧的角度,擁有一套先進的救護體系,將給民眾帶來安全感。如果8年到12年後,這個體系能順利地覆蓋到整個廣東省,那將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體系。有這樣一個社會配套服務,對廣東來講,將是吸引外資和國際人才非常有力的因素。
  很可惜的是,這些效益無法像商品一樣最終變成數字來證明。即使在1969年的德國,決策者也需要足夠的決心和勇氣,才能在質疑和嘲笑聲中建立這個體系。  (原標題:無論身在何處,救援者15分鐘抵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y59nydx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