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評論員 周茂川
  最近這幾天,高考“狀元”的筆記在網上熱銷,在淘寶網首頁一搜索,能找到1000多件相關商品。(詳見本報今日A6版)
  今年江蘇有4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而各地的高考“狀元”總共也只有20多個,這些萬里挑一的“精英”,身上自然有很多可資借鑒的地方,這也是“狀元筆記”走紅的根本原因所在。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從“狀元”的身上學些什麼?
  一本“狀元筆記”,說到底就是一個高分考生的心得體會、學習思路,顯然未必適合所有考生,簡單地買過來生搬硬套,效果如何很值得商榷,說不定到時候,不僅沒學會跑步,把走路的基本功也丟了,得不償失。比起“狀元筆記”,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學習“狀元”的共性,學習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共同點。今年6月25日,揚子晚報刊登了全省各地20多位“狀元”的學習方式,綜合起來看,堅持不懈,善於總結,愛看課外書是不少高分考生共有的“學習秘訣”,這些“秘訣”,才是真正值得學習借鑒的。
  其實,比起學習“狀元”的學習方式,更該學習的是“狀元”的選擇。今年高考季,有兩條關於“狀元”選擇的消息讓我們印象深刻。第一條是上個月的一則新聞,說的是去年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入讀香港大學一個月後,放棄72萬全額獎學金,退學回到本溪高中復讀,希望能考上夢想中的北大中文系,結果今年高考又考了“狀元”;第二條是7月17日本報報道的一則消息,揚子晚報記者追蹤採訪江蘇20名“狀元”的專業選擇,發現今年的“狀元”不像過去那樣“功利”,一個勁地往經濟等熱門專業擠,而是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把兒時夢想放在首位,最後的結果就是專業的選擇五花八門,更加多樣化。
  我們說要學習“狀元”的選擇,正是學習“狀元”們這種遵循內心,追求獨立人格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更加多元化的時代,360行,“行行出狀元”。考上大學只是人生的一條路徑而已,並不是你今後生活幸福、人生成功的保證。而把“狀元”們這種選擇背後體現出來的人生思考,帶入到高考備考、大學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中,才是最有意義的學習。
  錢學森有句著名的世紀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相信只要越來越多的高考生、大學生堅持不懈地追求獨立人格和人生夢想,終有一天,我們能給這個世紀之問一個完美的答案。  (原標題:今日談 “狀元”的選擇比“狀元筆記”更該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y59nydx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